扫描二维码下载垦丰商城
  • 安卓APP
  • 微商城
  • 

    黑龙江省玉米主要地下虫害的发生及防治方法

    2017-03-16 08:13:24


    近两年,黑龙江省玉米面积不断扩大,常年连作,加之气候条件特殊,冬季气温较高,越冬虫卵基数大,导致虫害发生较严重,其中地下害虫金针虫、地老虎、蛴螬、旋心虫等亦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对玉米幼苗生长及产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本文将针对以上四种地下害虫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防治方法做以详细介绍。
    一、金针虫
    金针虫为鞘翅目叩头虫科幼虫的通称,其种类很多,危害玉米主要有沟金针虫、细胸金针虫和褐纹金针虫三种,其幼虫统称为金针虫,其主要以幼虫形态在地下危害玉米。
    1、发生特点
    金针虫约3年1代,以成虫和幼虫在土中越冬。在黑龙江金针虫一般在8~9月间化蛹,蛹期20天左右,9月羽化为成虫,即在土中越冬,次年3、4月出土活动,5月为产卵高峰期,卵孵化后即开始为害,幼虫喜潮湿的土壤,一般在10厘米土温7℃~13℃时为害严重。金针虫的活动,与土壤温度、湿度、寄主植物的生育时期等有密切关系。其上升表土为害的时间,与春玉米的播种至幼苗期相吻合。
    2、形态特征
    幼虫圆筒形,体表坚硬,末端有两对附肢,体长13~20毫米,金黄或茶褐色,并有光泽,故名“金针虫”。根据种类不同,幼虫期1~3年,蛹在土中的土室内,蛹期大约3周。成虫体长8~9毫米或14~18毫米,依种类而异,一般颜色较暗,体形细长或扁平,具有梳状或锯齿状触角,胸部下侧有一个爪,受压时可伸入胸腔,头部能上下活动似叩头状,故俗称“叩头虫”。
    3、为害特征
    玉米金针虫以幼虫在土壤中危害,其可取食种子、地下根部、玉米内茎。危害时,可咬断刚出土的幼苗,也可侵入已长大的幼苗根里取食危害,被害处不完全咬断,断口不整齐;金针虫幼虫还能钻蛀较大的种子蛀成孔洞,致使玉米苗枯死,造成缺苗断垄现象,严重时可使全田毁种。成虫则在地上取食嫩叶。
    4、防治方法
    由于金针虫是幼虫不出土的地下害虫,又没有趋味性,因此防治只有将药剂施入土中才有效。由此,可以使用甲基异柳磷、辛硫磷、毒死蜱、对硫磷乳油进行药剂拌种,建议施用包衣成品种子,玉米包衣对地下害虫均有一定防治效果。也可使用辛硫磷颗粒剂与化肥一同适用于土壤中,防治效果同样较理想。严重发生时,可使用甲基异柳磷颗粒剂、甲基毒死蜱颗粒剂、辛硫磷乳油等药剂配置毒土,顺垄条施,随即浅蹚,将毒土翻入地下即可。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如玉米已施用了主要成分为烟嘧磺隆的茎叶处理除草剂,施用前后7天禁止用有机磷农药,否则会发生药害。
    二、地老虎
    地老虎属鳞翅目,夜蛾科,又名切根虫、夜盗虫,俗称地蚕。多食性作物害虫,种类很多,农业生产上造成危害的有10余种。对玉米危害较大的主要为小地老虎和黄地老虎,在黑龙江省危害较重以小地老虎为主。
    1、发生特点
    小地老虎属于一代多发型,年发生代数由北至南不等,代数随纬度升高而减少,北纬33度以上不能越冬。黑龙江一般年发生2代,在每年4月下旬至5月初陆续开始从黄河流域迁入我省。
    小地老虎喜温暖及潮湿的条件,最适发育温区为13~25℃,在河流湖泊地区或低洼内涝、雨水充足及常年灌溉地区,如土质疏松、团粒结构好、保水性强的壤土、粘壤土、砂壤土均适于小地老虎的发生。早春气温偏暖、雨水少的年份,发生量多。成虫活动适温为11~24℃,相对湿度为80%~90%,幼虫喜含水量15%~25%的土壤,土壤含水量在50%以上或5%以下则不易存活。成虫夜间活动、交配产卵,卵产在5cm以下矮小杂草上,尤其在贴近地面的叶背或嫩茎上,如小旋花、小蓟、藜、猪毛菜等,卵散产或成堆产,每雌平均产卵800~1000粒。
    幼虫共6龄,3龄前在地面、杂草或寄主幼嫩部位取食,为害不大;3龄后昼间潜伏在表土中,夜间出来为害。
    2、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6~23毫米,翅展42~54毫米;前翅黑褐色,有肾状纹、环状纹和棒状纹各一,肾状纹外有尖端向外的黑色楔状纹与亚缘线内侧2个尖端向内的黑色楔状纹相对。
    卵半球形,直径0.6毫米,初产时乳白色,孵化前呈棕褐色。
    老熟幼虫体长37~50毫米,黄褐至黑褐色;体表密布黑色颗粒状小突起,背面有淡色纵带;腹部末节背板上有2条深褐色纵带。蛹体长18~24毫米,红褐至黑褐色;腹末端具1对臀棘。
    3、为害特点
    春玉米播种前后,正是小地老虎成虫寻找寄主产卵的时候。小地老虎的寄主除了玉米外,还有小旋花、荠菜、灰菜、刺儿菜等杂草。在春玉米播种前,田间的这些杂草成了小地老虎的滋生场所,小地老虎将卵产在了这些杂草上。春玉米出苗前小幼虫先在杂草心叶中取食,当玉米出苗后再转移到玉米心叶中危害。1~2龄幼虫栖息在土表或寄主的叶背、心叶里,对光不敏感、昼夜活动,仅取食幼嫩叶片,形成半透明的白斑或小孔;2~3龄幼虫咬食叶片,形成小孔缺刻;4~6龄幼虫怕光,白天潜伏在2~3cm的表土中,夜间出来为害叶片,在19:00~22:00及天刚亮露水多时为害严重,常在近地面处咬断幼根幼茎,并拖入穴中取食,造成缺苗断垄。4龄后幼虫抗药性大大增强。因此,药剂防治应把幼虫消灭在3龄以前。
    4、防治方法
    (1)积极控制田间及地头的杂草,减少地老虎的落卵量,可有效控制地老虎发生的数量。
    (2)地老虎的防治要抓住防治的关键时期,即幼虫3龄前可使用药剂进行防治,喷雾可用敌百虫、辛硫磷乳油、杀螟硫磷、菊杀乳油、溴氰菊酯(敌杀死)乳油均可,但必须在日落后施药进行防治。
    (3)防治地老虎关键是对大龄幼虫的防治,在小地老虎3龄后其危害大,躲避于土壤中、抗药性强,普通的叶面防治较困难,而农户往往又会错过最佳防治时间,造成危害,因此,建议农户进行药剂拌种,可使用辛硫磷等药剂或者使用已经包衣的玉米种子,也可使用辛硫磷颗粒剂施用于土壤中进行防治;当虫龄超过4龄时,也可用敌百虫、辛硫磷等药剂拌制毒饵施用于田间。
    三、蛴螬
    蛴螬为鞘翅目金龟甲总科幼虫的通称。在各地普遍发生。蛴螬(金龟子)种类很多,为害农作物的主要有东北大黑鳃金龟、华北大黑鳃金龟、铜绿丽金龟;喜食刚播种的种子、根、块茎以及幼苗,是世界性的地下害虫,危害很大。
    1、发生特点
    蛴螬分布广泛,从黑龙江起至长江以南地区以及内蒙古、陕西等地均有发生。其成虫金龟子一到两年发生1代,白天藏在土中,晚上8~9时进行取食等活动,所有为害玉米金龟子均以幼虫的形式在土壤中越冬,次年的5-6月越冬幼虫上升到耕土层为害,幼虫蛴螬有假死和负趋光性,并对未腐熟的粪肥有趋性。蛴螬共3龄。1、2龄期较短,第3龄期最长。
    蛴螬始终在地下活动,与土壤温湿度关系密切。当10厘米土温达5℃时开始上升土表,13~18℃时活动最盛,23℃以上则往深土中移动,至秋季土温下降到其活动适宜范围时,再移向土壤上层。
    2、形态特征
    蛴螬体肥大,体型弯曲呈C型,多为白色,少数为黄白色。头部褐色,上颚显著,腹部肿胀。体壁较柔软多皱,体表疏生细毛。头大而圆,多为黄褐色,生有左右对称的刚毛,刚毛数量的多少因种类而异,如华北大黑鳃金龟的幼虫为3对,黄褐丽金龟幼虫为5对。蛴螬具胸足3对,一般后足较长。腹部10节,第10节称为臀节,臀节上生有刺毛,其数目的多少和排列方式也是因种类而异。
    3、为害特点
    蛴螬常咬断玉米根茎,使幼苗枯死,使成株玉米的根系受损,引起严重减产。它的成虫金龟子,在玉米灌浆期危害果穗,特别是玉米苞叶包得不紧的果穗,金龟子成群聚集危害,受害严重的果穗从穗尖往下有1/3子粒被啃食。
    4、防治方法
    药剂拌种。用50%辛硫磷、50%对硫磷或20%异柳磷药剂与水和种子按1:30:400~500的比例拌种;用25%辛硫磷胶囊剂或25%对硫磷胶囊剂等有机磷药剂或用种子重量2%的35%克百威种衣剂包衣,还可兼治其它地下害虫,建议农户最好选择包衣种子种植。也可使用辛硫磷颗粒剂与化肥一同适用于土壤中,防治效果同样较理想。严重发生时,可使用甲基异柳磷颗粒剂、甲基毒死蜱颗粒剂、辛硫磷乳油等药剂配置毒土,顺垄条施,随即浅蹚,将毒土翻入地下即可。
    四、旋心虫
    玉米旋心虫为鞘翅目叶甲科异跗萤叶甲的幼虫。在黑龙江属于局部发生虫害,但其危害较大,其以幼虫蛀入玉米苗基部为害,常造成花叶或形成枯心苗,重者分蘖较多,植株畸形,不能正常生长。
    1、发生特点
    在我省一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5月下旬至6月上旬陆续孵化,幼虫蛀食玉米苗,在玉米幼苗期可转移多株为害,苗长至30厘米左右后,很少再转株为害,幼虫为害期约45天,于7月中、下旬幼虫老熟后,在地表做土化蛹,8月上、中旬成虫羽化出土,并产卵越冬。成虫白天活动,有假死性。卵散产于玉米田疏松土中或植物根部。成团,多者达几十粒,每头雌虫产卵20余粒。幼虫多潜伏于玉米根际附近,自根茎处蛀入,蛀孔处褐色,轻者叶片上出现排孔、花叶,重者萎蔫枯心,叶片卷缩成畸形。幼虫老熟后于根际附近2~3厘米深处作土室化蛹,蛹期5~8天。
    2、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5~6毫米,全体密被黄褐色细毛。前胞黄色,宽大于长,中间和两侧有凹陷。胸节和鞘翅上布满小刻点。鞘翅翠绿色,具光泽。老熟幼虫体长8~11毫米。头褐色 ,腹部姜黄色,中胸至腹部末端每节均有红褐色毛片,中、后胸两侧各有4个,腹部1~8节两侧各有5个。卵椭圆形,长约0.6毫米左右,卵壳光滑,初产黄色,孵化前变为褐色。
    3、为害特点
    玉米主要在苗期受害,即5月末至6月上旬玉米旋心虫开始在近地表面2~3厘米的根茎基部或交界处蛀入,产生毒素危害生长点,在6月中下旬受害株开始显症。蛀孔近圆形或长条状裂痕,呈褐色,土壤中有害病原菌易从蛀孔侵染植株。中上部叶片逐渐出现黄绿条纹,生长点受害引起植株矮化,叶片丛生呈君子兰状。调查发现,玉米受旋心虫为害后8~10天开始出现黄绿条纹症状,黄绿条纹持续时间、植株矮化程度与玉米受害时的叶龄关系密切。玉米6~8叶期受害重,严重时个别叶片蜷曲或出现排孔,心叶萎蔫。玉米旋心虫为害植株田间症状与玉米病毒病和缺锌症等相近,要注意区分,其主要区别是旋心虫为害后在玉米根茎处留有褐色蛀孔或裂痕。一般玉米旋心虫多顺垄为害,转株性强,植株出现明显症状时,害虫已转株为害,很难找到虫子。低洼池、砂土地、晚播田及多年重茬旋耕田受害重。玉米不同品种间受害程度有明显差异。
    4、防治方法
    旋心虫的防治可使用带有内吸性杀虫剂克百威有效成分含量在7%以上的种衣剂进行种子处理。也可每亩用25%西维因可湿性粉剂,或用2.5%的敌百虫粉剂1~1.5公斤,拌细土20公斤,搅拌均匀后,在幼虫危害初期(玉米幼苗期)顺垄撒在玉米根部周围、杀伤转移危害的害虫;也可在生长期用40%乐果乳油500倍液或90%敌百虫3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或用80%敌敌畏乳油1500倍液喷雾,每亩喷药液60~75公斤。

    
    KENFENG SEED
    KENFENG ONLINE SHOPPING MALL
    TEL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常见问题 / 注册协议/ 法律声明

    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长江路380号 E-mail: B2C@kenfeng.com

    北大荒垦丰(哈尔滨)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黑ICP备19004669号-5

    经营许可证编号:黑B2-20190344